最近两组数据,引起大家热议:2024年,全国幼儿园在校人数比上年减少了509万人;2024年,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比上年减少了251.6万人学区房。
幼儿园、小学在校人数的“骤减”,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家“生不动”了学区房。从2011到2021年,整整10年的时间,为了提高生育,我们陆续放开了生育。2011年,放开夫妻双方独生子女,可生育二孩;2014年,放开夫妻一方独生子女,可生育二孩;2015年,全面放开二孩;2021年,全面放开三孩。
结果呢?2012-2017年,出生人口短暂回升,但是2018年之后,出生人口数量继续往下走学区房。2018年,出生人口较2017年大幅减少约243万。
2018年出生群体,在2024年刚好满6岁,也正是入学的年龄学区房。
所以, 2024年小学生在校人数骤减,很大部分原因是2018年出生人口急剧下降的必然结果学区房。
2018年,出生人口还有1526万,但是2024年,出生人口仅954万学区房。2024年出生人口,比2018年少了整整572万。
通过出生人口的趋势,我们已经预见到2030年,小学生在校人数,比2024年再少500万学区房。
从2000年到2023年,我们看到全国小学数量,走出了一条长长的下滑曲线学区房。
2000年,全国小学数量55.36万所,到了2023年,已经减少到14.35万所学区房。
数量学区房,暴跌74%!
尽管2012-2017年,出生人口短暂回升,但是小学数量的下跌完全“停不下来”学区房。 小学数量的持续减少,也是对未来出生人口继续下跌的提前预判。
未来的教育产业,将进入“存量竞争”的时代学区房。而与之相关的学区房,必然面临着“价值重估”的挑战。 “存量竞争”,是“此消彼长”的终极较量。
第一个关键词学区房,“消”
第一个“消”,是来自农村小学的“消”学区房。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,农村学龄人口减少,2001年,我国颁布了《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》。
自此,大量小学开始“撤校”学区房。据了解,关停的小学中,有近9成来源于乡村学校。大量关停农村原有的中小学,剩下的乡村学生集中到城镇学校。
2000年,全国小学有55.36万所,其中乡村小学数量为44.03万所;到了2021年,全国小学仅15.43万所,其中乡村小学数量仅为8.14万所学区房。20余年间,关停的39.93万所小学中,乡村学校就占了近9成。
第二个“消”,是来自城市的“消”学区房。
主要原因是部分省份/城市总人口的减少,导致小学生数量也随之下降学区房。比如,长期人口外流的“东三省”。从2012到2023年,这12年间,黑龙江小学生在校数量减少了80.8万,吉林小学生在校数量减少了32.87万,辽宁小学生在校数量减少了13.6万。
除此之外,一些西部的城市,也出现学校关停学区房。例如,去年山西的朔州一所民办小学,就悄悄地提桶跑路。很多家长去到学校领取学籍卡才发现,学校早就人去楼空。另外,一些经济强省,也逃不过“撤校”的命运。例如,2023年,广东清远市,明确撤并16所小学、44个小学教学点;还有福建,截至2024年7月,泉州已经有22所小学,发布了注销公告,未来或将有超过50所小学拟关停。江西万年县,2024年秋季对23所村小进行调整……
小学“关停潮”越演越烈,城镇化的发展,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区房。在城镇化尚未大规模推进的时候,我国曾经进行过“一村一校”的扩张期,分散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。后来,城镇化加速,“撤村并镇”、“乡村撤校”,驱逐人口往城镇流动。
在乡村小学及其招生数量逐年走低的时候,城镇小学招生人数不断上升学区房。终于,到了2016年,城区与镇区的小学招生超过了乡村。“消失”的农村小学,成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。不过,随着近年城镇化的放缓,不仅仅是乡村,部分城市的小学也开始“消失”。 但是,此消彼长,哪些城市还会“长”呢?
第二个关键词学区房,“长”
众所周知,我国人口,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的时代,总人口已经连跌三年学区房。虽然总人口少了,但是人口的流动却从未停止。
而流动学区房,则意味着经济弱的区域,人口会持续下降,经济强的区域,人口会不降反升!这就是“此消彼长”!
目前,我国城市常住人口,已经是农村常住人口的2倍,大量的农村人口,已经集中在城市学区房。 导致的结果是“空心村”的情况,越来越多。
一些农村,过年期间,人声鼎沸,但是过完年之后,农村又重新回归往常的寂静学区房。
而目前,留在农村的,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,这就是乡村的“消”,造就了城市的“长”学区房。
乡村人口的“消失”,意味着全国大部分城市,已经很难再从乡村里“捞人”学区房。那么,未来的人口之争,就不再是城市与农村的人口之争,而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口之争了。
一二线城市,虹吸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学区房。一线城市,虹吸二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。而我们都知道,配套随人走,哪里人多,配套就多。我们不可能跑到沙漠去盖房子,也不可能去沙漠去建学校、、商场。
人口“荒漠”的地方,教育配套及师资力量肯定会越来越少学区房。相反,一些经济强市,虽然拼命盖学校,但是却依然出现了 “最难入学季”。例如广州:
2024年广州的小学入读压力有所减少,但是部分热点区域,中小学的学位之争,仍旧相当激烈学区房。比如,番禺万博CBD板块,竟然是清一的私立学校,公立学校相当少。
一些身价千万的业主们,其小孩还要跑到附近的“村小”就读学区房。你没听错,就是“村小”。直到华润,配建的东风东小学、广雅中学落地,才为板块带来一丝教育现状的改变。
但是,学位还是相当紧缺学区房。据了解,华润配建小学、初中招生范围为:万博悦府、万博和樾府以及信基城,仅覆盖三个住宅小区。而且有关文件还特意强调:配建学校不接受非招生地段范围内的学生转学。这意味着周边的其他住宅区,想要通过转学“曲线”读名校的念头,被彻底打消,只能是“望学兴叹”了。
再看深圳,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,1979年,深圳普通中学24所,小学226所,幼儿园90所;2023年,深圳普通中学554所,小学359所,幼儿园1973所;44年间,深圳普通中学数量增加了23倍,小学数量增加了1.5倍,幼儿园增加了21.9倍学区房。
虽然,深圳已经在狂建学校,但是,深圳的普高率大概只在70%左右学区房。换言之,深圳100个初中毕业生,能够入读深圳普通高中的,只有70人左右。
普高率=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人数➗初中毕业生人数
而公办的普高率更低,大概只有50%左右学区房。也就是说,100个初中毕业生,大概只有50个可以就读普通公办高中。深圳“读书难”的问题,依旧相当突出。
为什么深圳已经在拼命建设学校了,教育资源还是如此紧张呢?主要还是深圳的人口密度太大,人均土地面积太少了学区房。2019年,深圳以21.68‰的出生率,拿下了全国293个地级市的冠军。
深圳,太能“生”了学区房。
2017年学区房,深圳的出生率为25.45‰;
2018年学区房,深圳的出生率为21.58‰;
2019年学区房,深圳的出生率为21.68‰;
2020年学区房,深圳的出生率为17.01‰;
2021年学区房,深圳的出生率为15.09‰;
而同一时期,全国的平均出生率却分别只有12.43‰、10.94‰、10.48‰、8.52‰、7.52‰学区房。 这样对比的话,深圳的人口出生率,一直都比全国的平均出生率高。
不算富裕的呼和浩特,已经在“重金求子”了,深圳也表示“积极稳妥做好落实”学区房。积极就积极嘛,你“积极”后面还带着“稳妥”,总给人一种不慌不忙的感觉。
深圳的“淡定”,主要源于最近两年,大量的外来人口,正在涌进深圳学区房。2024年,深圳新增常住人口将近20万,位居全省第一。除此之外,深圳还是一座“年轻人的城市”,数据显示,深圳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仅3.2%。 也就是说,深圳大部分人口,都是由“年轻群体”组成。
另外,最近几年,深圳的结婚对数,整体呈现往上走的趋势学区房。也就是说,深圳人结婚的意愿,还是比较强烈。根据深圳民政局的数据,
2020年学区房,深圳结婚对数6.76万对;
2021年学区房,深圳结婚对数7.64万对;
2022年学区房,深圳结婚对数8.54万对;
2023年学区房,深圳结婚对数10.85万对;
2024年学区房,深圳结婚对数9.19万对;
也就意味着,深圳未来的“学区房”,仍有相当的竞争力学区房。此消彼长,是核心城市的“长”。这个“长”的背后,是城市经济实力对人口形成的天然吸引力,形成了“村”向“城”之间的人口流动。
但是,这种模式,将逐渐转变为“城”向“城”之间的人口流动学区房。当全国出生率下降,城镇化速度放缓,一线城市及强二线城市,就成为了最后的价值护城河。
最后说几句学区房,“此消”
长期来看,我国人口下降,已经是难以逆转的趋势学区房。从2011-2021年,已经出台了相当多的刺激生育措施,但是出生人口,还是在2018年后继续下跌。近期,我们也看到很多城市陆陆续续出台高额生育补贴,比如呼和浩特。
一孩1万,二孩5万,三孩10万学区房。
当你看到,生育三孩及以上,可在全市自由选择学校的时候,也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学区房价值浪潮,正在衰退学区房。 乡村学校以及三四线城市的学区房优势,正在消失,这就是“此消”。
“彼长”
未来,城市人口集聚度还会不断上升学区房。特别是一线城市,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入,供需关系之下,教育资源仍存在价值成长空间。
但是,在全国人口持续下行的趋势下,我们也很难预估一线城市的学区房价值还能延续多久学区房。长期来看,决定未来房屋价值的因子,除了“好学校”之外,
还有“好交通”、“好”、“好商业”、“好价格”、“好产品”……共同构建起“好房子”的价值理念,重塑房价体系,这就是“彼长”学区房。
城市与城市的分化、房价与房价的分化,归根结底,还是区域人口与人口的分化学区房。而分化的背后,是城市力量的此消彼长,更是房价的此消彼长。